奇蹟工作者尼基塔的行為。第 5 部分。 Chao,阿爾巴尼亞

奇蹟工作者尼基塔的行為。第 5 部分。 Chao,阿爾巴尼亞
奇蹟工作者尼基塔的行為。第 5 部分。 Chao,阿爾巴尼亞
Anonim

赫魯曉夫政策的戰略後果之一應該是消除蘇聯在巴爾乾地區幾乎所有國家的軍事存在 - 華沙條約的參與者。這甚至發生在赫魯曉夫辭職之前。不僅是蘇共第20、22次代表大會臭名昭著的反斯大林決定,被這些國家在幕後或公開拒絕。但也體現在赫魯曉夫領導層將他們的外交政策路線強加於巴爾幹國家的肆無忌憚的企圖。

無論如何,但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之交,蘇聯在巴爾乾地區的軍事政治地位顯著削弱。相比之下,美國和北約在同一國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進程始於阿爾巴尼亞。自 1955 年以來,蘇聯實際上對發羅拉港附近的海軍基地擁有治外法權,該港口靠近希臘和意大利,與它相隔 60 公里的奧特蘭特海峽。該基地使得控制亞得里亞海、地中海中部和東部的北約海上通信成為可能。

圖片
圖片

蘇聯於 1950 年獲得了發羅拉港及其水域的使用權,這與南斯拉夫和希臘分裂阿爾巴尼亞的計劃有關,對蘇聯友好。與此同時,鐵托南斯拉夫的港口實際上處於發羅拉的蘇聯監管之下。之所以需要這種控制,是因為南斯拉夫早在 1951 年就與美國簽訂了“關於確保安全”的開放式協議。我們不能忘記,該條約在南斯拉夫解體之前一直有效,特別是它允許美國空軍和海軍不受限制地“訪問”南斯拉夫的領空和海港。

莫斯科似乎無論如何都應該保護髮羅拉基地。但遺憾的是,赫魯曉夫和他的意識形態夥伴決定要求地拉那無條件服從莫斯科的反斯大林主義政策。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被強加於蘇聯和華沙條約其他國家的純粹原材料附屬國的角色。

1959 年 5 月訪問阿爾巴尼亞期間,赫魯曉夫用啟迪性的語言向恩維爾·霍查 (Enver Hoxha) 講課:“你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建立工業企業?斯大林將阿爾巴尼亞視為蘇聯在工業和能源方面的縮影,但這是多餘的:阿爾巴尼亞在這方面所需要的一切,我們和其他國家都會為您提供。度假村、柑橘類水果、橄欖、瓜類、茶葉、石油、有色金屬礦石--這應該是你們經濟和出口的重點。”

奇蹟工作者尼基塔的行為。第 5 部分。 Chao,阿爾巴尼亞
奇蹟工作者尼基塔的行為。第 5 部分。 Chao,阿爾巴尼亞

與此同時,赫魯曉夫拒絕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新的工業化軟貸款,建議地拉那修改其國內外經濟政策:“然後可以在同等條件下獲得新貸款。”與此同時,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提議,不僅要把發羅拉基地,還要把它附近的地區改造成英國直布羅陀或日本治外法權的沖繩--一個“塞滿”美軍設施的島嶼。蘇聯甚至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大量補償,但恩維爾·霍查拒絕了。

赫魯曉夫顯然對這樣一個事實感到惱火,正如他告訴霍賈的那樣:“你們有太多的斯大林紀念碑、大街、以他命名的企業,甚至斯大林城。所以你反對我們黨的二十大的決定?那你就這麼說吧,到時候我們再想想接下來怎麼辦。”

黨中央第一書記還呼籲,在1959年2月的蘇共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出乎意料地,恩維爾·霍查在講話中沒有直接表示反對這些決定,但現在實際上開始表現出意識形態分裂。但是,必須記住,當時地拉那還不確定中國是否會支持阿爾巴尼亞。但早在 1959 年 3 月,當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 (Enver Hoxha) 和穆罕默德·舍胡 (Mehmet Shehu) 在北京會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時,後者向阿爾巴尼亞人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

圖片
圖片

一個強大的阿爾巴尼亞-中國聯盟一直持續到 1977 年,包括……

至於發羅拉基地本身,在 1950 年代末,有一個由 12 艘蘇聯潛艇組成的旅,在當時相當現代化。因此,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英國和法國軍隊計劃在 1956 年 10 月至 11 月攻占開羅或亞歷山大港後對其進行打擊。 1957 年秋天,如果土耳其入侵,蘇聯計劃從發羅拉向敘利亞提供軍事援助。

與此同時,在 1960 年和 1961 年之交,受赫魯曉夫啟發的改變阿爾巴尼亞領導層的嘗試在地拉那都沒有成功。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的一系列全會被證明是蘇聯領導人的失敗。此外,赫魯曉夫的新朋友 I. B.鐵托拒絕支持蘇聯組織經由南斯拉夫空降地拉那的計劃。

與此同時,貝爾格萊德被提議成為此類行動的“第一個”,這可能會引發與阿爾巴尼亞邊境的軍事衝突。之後,為了加強華約的南翼,蘇聯將承擔赫魯曉夫特勤局同夥準備的“保衛阿爾巴尼亞行動”。同時,計劃由駐紮在發羅拉的蘇聯軍艦封鎖阿爾巴尼亞海岸。

南斯拉夫通過政治地理因素對阿蘇矛盾的發展感興趣。因此,赫魯曉夫認為他與鐵托元帥建立在徹底反斯大林主義基礎上的友誼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的計算是不合理的。儘管如此,約瑟普·布羅茲·鐵托並沒有實現赫魯曉夫的希望,即徹底拒絕斯大林主義的阿爾巴尼亞對他們來說同樣重要。更糟糕的是,蘇聯計劃的細節立即從貝爾格萊德傳達到地拉那。 Enver Hoxha 用簡短的電報感謝了 IB Tito:“謝謝你,元帥,你的體面。”

阿爾巴尼亞基地的局勢最終以阿爾巴尼亞和蘇聯之間的衝突而告終。 1961 年秋天,發羅拉島緊急撤離。到那時,更準確地說,從 1961 年 6 月起,該基地的領土已經被阿爾巴尼亞軍隊和特種部隊封鎖。當年夏天,阿爾巴尼亞人俘虜了四艘正在發羅拉港和都拉斯港修理的蘇聯潛艇。

地拉那如此大膽的行動不僅是因為南斯拉夫的上述立場,而且中國已經表示願意在與蘇聯發生直接衝突時幫助阿爾巴尼亞。這發生在 1961 年 5 月中國總理周恩來訪問地拉那期間。 鄰國希臘和意大利也有興趣從發羅拉撤出蘇聯軍事基地,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阿爾巴尼亞“撤出”地拉那。莫斯科的軍事政治影響。因此,在當時的一些西方媒體中,他們幾乎欽佩“小阿爾巴尼亞,敢以斯大林主義的方式向莫斯科扔手套”。

圖片
圖片

反過來,鐵托元帥建議赫魯曉夫,考慮到上述因素,在發羅拉基地問題上仍然向恩維爾·霍查讓步。這是可以理解的:保留蘇聯在阿爾巴尼亞的軍事存在絕不符合南斯拉夫的利益。這就是蘇聯失去其在亞得里亞海和整個地中海最重要的前哨的原因。

與此同時,莫斯科出於某種原因非常魯莽地希望南斯拉夫能夠而且幾乎應該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替代者。我們再說一遍,這一切都歸功於赫魯曉夫和鐵託之間的私人關係。儘管蘇聯領導人於 1956 年 6 月在莫斯科向元帥發出的關於蘇聯海軍在南斯拉夫使用任何亞得里亞海基地的可能性的透明“暗示”仍未得到答复。

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元帥在 1957 年 10 月訪問南斯拉夫期間對同一問題的探討,唉,也遭遇了慘敗:“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考慮這個問題”--這是鐵託的回答(即不僅要決定,還要考慮)。 1960 年代初期,在赫魯曉夫和鐵托日益頻繁的會晤期間進行了此類新的嘗試,但都取得了同樣的“成功”。這更加不可避免,因為南斯拉夫已經是 1961 年宣布的已經被遺忘的不結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圖片
圖片

1957 年蘇聯提出的在亞得里亞海中部的前意大利島嶼帕拉格魯扎或亞布卡建立聯合軍事或偵察設施的提議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在蘇聯的堅持下,它們於 1947 年被轉移到南斯拉夫,這些島嶼的地理位置為控制整個亞得里亞海開闢了真正的機會。不過,貝爾格萊德也拒絕了莫斯科這個問題。

儘管 JB Tito 元帥與新的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 I.勃列日涅夫發展了相當友好的關係,但南斯拉夫並未改變其在“基本”意識形態和經濟問題上的立場。對蘇聯巴爾幹前哨的下一次襲擊是蘇聯軍隊從羅馬尼亞被迫撤出,保加利亞幾乎完全重複了同樣的情況,這發生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之交。

受主題流行